夯实基础 强化内涵 深化改革 提质升级
奋力开启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新征程
——在中国共产党我校第三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王汉青
2016年7月4日
各位代表、同志们:
现在,我受中国共产党我校第二届委员会的委托,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
中共我校第三次代表大会,是在学校全面深化综合改革,加快转型升级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团结带领全校师生员工,按照“一基三实”、“一路三建”发展思路,深化新一轮综合改革,激发活力,增强动力,强化特色,提质升级,改善民生,凝心聚力,全力推进现代大学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奋力开启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新征程。
一、第二次党代会以来学校事业发展的回顾与总结
2011年第二次党代会召开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中国核工业建设集团公司的亲切关怀下,在社会各界的关心下,学校党委发挥领导核心作用,传承和弘扬优良的办学传统,紧紧围绕特色鲜明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建设的总体目标,按照“提高质量、彰显特色、改革创新、强化内涵”的发展方针,团结带领全校师生员工,开拓创新,真抓实干,各方面工作都取得了显著成效,完成了“十二五”发展规划,基本实现了向教学研究型大学的转型。
(一)办学质量不断提高
办学层次不断提升。2012年学校成功晋升为一本高校,在全国29个省市实行一本招生;2016年成功入选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项目高校,学校发展迈上了新的台阶。
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高。国家级“质量工程”项目的数量和质量位居省属本科院校前列。生源质量持续提升,毕业生就业率位居全省高校第一方阵,被评为“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省大学生就业创业优秀示范校”。坚持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立德树人全过程,涌现出了一批见义勇为、爱心奉献、自强自立、创新创业的优秀学生典型,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学生综合素质不断提高,在政府主办的14类大学生学科竞赛中,获国家级特等奖1项、一等奖28项,省级一等奖42项。获国家级、省级创新创业竞赛一等奖18项,位居省属高校前列。
科学研究水平不断提升。科研项目和成果取得新突破,获得科技部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湖南省科技重大专项;获得国家基金项目259项,较“十一五”增长近3倍;科研进校总经费近3亿元,较“十一五”增长3倍;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25项,其中参与获得国家级科技成果二等奖2项。
(二)办学特色持续彰显
政产学研合作平台进一步筑牢。省政府和国家国防科工局、中核集团公司、中核建设集团公司继续共建我校,成立我校董事会、校友总会,董事会成员单位达到94家,校友分会23个。
教学科研平台特色进一步彰显。坚持巩固强化核特色、医品牌,获得“国家核应急宣传和培训基地”和“国家核应急医学救援队”,获批国家代谢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血管植入物开发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建设中核集团公司重点学科实验室5个、中核建重点实验室6个,获得国家级核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核能与核技术工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国家医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和2个国家级校外实践基地;附属医院医疗教学科研能力和水平持续提升,建成一批国家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和省级临床重点专科。
人才培养特色更加鲜明。坚持服务国防科技工业、核工业、医疗卫生事业、环保事业,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传承培育军工文化,弘扬“两弹一星”精神,“以学科为依托,以德育为先导,基础扎实、专长突出、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勤勉务实、甘于奉献、刚健自强、敢为人先”的人才培养特色更加鲜明。学校连续被中核集团授予为中国核工业培养与输送人才“突出贡献奖”,中核建设集团、国家核安保技术中心授予学校“人才培养基地”。
(三)改革创新积极推进
人才培养改革取得新进展。人才培养结构不断优化,研本比提高到1:8;全日制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比例提高到2:1,位居省属高校第一;获批7个卓越工程师、2个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本科专业试点项目。获批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3个。获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5项。
内部管理改革取得新成效。《我校章程》核准发布,认真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和党委中心组学习制度,全面梳理、完善学校制度,落实“三重一大”制度,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水平不断提高;规范学校机构设置,师资队伍建设、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校园物业化改革等工作有序推进;推进党务、校务公开,师生员工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得到有效保障。
党的建设不断加强。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和创建学习型、创新型、服务型党组织以及基层党组织建设年等主题党建活动。坚持党代会常任制和党代表“五参与”,得到教育部肯定和推介。改革完善干部选任制度,干部队伍建设不断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深入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不断完善。综治维稳工作成效显著,学校成为湖南省平安高校建设单位。
(四)内涵建设不断强化
办学实力显著增强。教师队伍结构、层次不断优化,一批优秀教师成功入选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省“百人计划”专家、省“芙蓉学者”。新增本科专业15个,新增硕士一级学科授权点17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3个,新增博士一级学科授权点3个。新增湖南省协同创新中心2个、省部级重点学科与创新平台18个、省高校科技创新平台3个。教育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提高,招收来自20个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230余名。
办学条件与民生改善协调推进。雨母校区建设稳步推进,教学、科研、行政及辅助用房等基础设施条件显著改善。办学经费保障能力不断增强,学校总收入由2010年的4.4亿元增至2015年的8.8亿元,收入翻番。教职员工收入水平大幅改善,人均收入由2010年的4.6万元增加到2015年的 9.62万元,增幅109%。
办学积极性得到广泛调动和维护。宣传思想、校园文化、后勤服务、内部审计、期刊建设、档案管理、教育阳光服务、节能工作、计生工作等多个方面都取得较大成绩,多次被评为省级以上先进单位。工会、共青团及学生会工作有声有色。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和离退休老同志在学校发展中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各位代表,同志们,过去的5年,是学校艰苦创业奋勇拼搏的5年,是学校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稳步提升的5年,是学校凝聚力和社会影响力日益增强的5年。这些成绩的取得,既是上级领导关心支持的结果,也是全校师生员工团结一心、共同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学校党委,向一直关心支持我校发展的上级领导和部门表示衷心的感谢!向所有为学校改革建设和发展做出贡献的同志们致以崇高的敬意!
总结这5年来的奋斗历程,我们深刻地体会到:学校要发展,必须始终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充分发挥党委在事业发展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必须始终坚持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牢固树立人才培养在一切工作中的中心地位,把学生的成长成才成功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始终坚持走内涵式发展、特色发展的道路,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和特色优势;必须始终坚持践行群众路线,坚持师生员工的办学主体地位,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师生员工的根本利益,汇聚起助推学校改革发展的强大合力。
二、学校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当前,我国正处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冲刺期,正处在由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转变的关键阶段,机遇与挑战并存。面对发展新经济、引领新常态的时代要求,面对深化综合改革的新形势,面对高等教育竞争日趋激烈的新变化,我们一定要头脑清醒,科学研判,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奋勇争先。
(一)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的新要求
《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提出:“到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到2030年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到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创新强国”。《湖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2016-2020年)规划纲要》指出:“大力推进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的全面创新,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和创造潜力,加快实现经济发展由要素驱动为主向创新驱动为主转变,建设中部区域创新中心。”
《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指出,“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
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高校具有重要的战略支撑地位。高校是“人才第一资源”的集聚区,是“科技第一生产力”的发源地。迄今为止影响人类生活方式的重大科技成果中,70%诞生于大学。
因此,高等学校要适应新要求,着眼于国家和地方的重大需求,提升科学研究解决重大问题的能力和原始创新的能力;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提高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能力和水平,为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有力的创新性成果、技术和人才支撑。
(二)国家实施高等教育“双一流”建设计划,为高等学校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新机遇
着眼于“两个一百年”的战略目标,国家提出了统筹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三步走”总体目标,第一步到2020年,若干所大学和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第二步到2030年,更多的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所大学进入世界一流前列,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高等教育整体实力显著提升;到本世纪中叶,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数量和实力进入世界前列,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强国。
“双一流”建设强调要“建立激励约束机制,鼓励公平竞争”,“在公平竞争中体现扶优扶强扶特”,为各类高校提供平等竞争的机会。
对我校而言,这是一次打破身份固化、实现超越发展的难得机遇。我们要紧紧抓住政策导向,强力推进“一流学科”建设,力求核类学科、医学学科率先进入一流行列,并发挥示范和辐射作用,促进整体办学水平实现明显提升,为创建一流大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湖南省实施“高等教育振兴工程”,对我校的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湖南省“高等教育振兴工程”计划“到2020年,建设8所一流大学,40个一流学科,40个优势学科群、280个重点学科、70个“2011”协同创新中心、100个优势特色专业、200个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基地和300个校内外专业实验实训基地”。
我校地处衡阳,没有区位优势,高端人才引进困难,办学经费紧张,新校区建设任务艰巨,一些核心竞争力指标已经明显落后,如何在注重内涵的新的一轮发展中占据一席之地,进入省重点建设的一流大学前列,在省内一流学科和优势学科群建设中占据优势,这些都给学校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我们必须有严峻的危机感、高度的紧迫感和强烈的责任感,要认真思考,采取切实有效的应对举措,收获应有的足够的成果,为实现建成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的战略目标赢得最直接最现实的推动力量。
同志们,回顾成绩,我们深感自豪;分析现状,我们理智清醒;展望未来,我们信心百倍。在新的形势下,我们要对发展目标做出新部署,对发展路径做出新谋划,通过全体师生员工的接续努力,把学校发展推向新境界。
三、“十三五”事业发展目标、思路与工作任务
同志们,“十二五”转型发展目标已基本实现,升级发展的新征程已经开启。“十三五”学校事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提质升级、争创一流,全面提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水平,成为行业和地方经济发展高层次人才培养、知识创新、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基地,建成特色鲜明、高水平的教学研究型大学,学校总体办学水平进入省属一流大学前列,优势特色学科进入国内一流学科行列。
为了推进实现“十三五”的目标,我们要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贯彻落实“四个全面”的战略部署,巩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成果,切实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扎实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立德树人,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我们必须要改变过去的惯性思维,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切切实实把思维从做大转到做精、从注重量的扩张转到质的提升上来。我们必须夯实人才队伍之基,走内涵发展之路,把人才培养做实、把科学研究做实、把服务社会做实,大力加强学校本科专业综合评价与排名建设、学科水平评估建设、ESI标志性创新能力建设。
十大目标任务是:
1.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建立健全以“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为框架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体系。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引进300名以上博士,教师总量达到教育部所规定的办学基本要求。
3.加强高水平人才和团队建设,引进和培养10名左右国内一流水平的科技领军人才、50名左右高水平学科带头人、200名左右青年骨干人才。
4.全面加强学科建设,建设国家一流学科2-3个,建成省内一流学科2-4个,建设国防特色学科4-6个,保持临床医学ESI排名全球前1%,力争1-2个理工学科进入ESI排名全球前1%。
5.全面加强专业建设,深化教学改革,使专业总体水平位居省属高校前列,成为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
6.加强科研创新能力建设,力争获得国家重大专项和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力争获得国家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300项以上,力争获得省部级科技成果一等奖,力争主持获得国家级科技成果奖。
7.加强国家教学工程项目建设,项目数量和建设质量位居省属高校前列,实现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突破。
8.全面加强学位点建设,力争新增1-2个博士学位授权点,建设6个以上省内一流硕士学位点。
9.建成工科、医科2个公共科研平台,新增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等科研平台1-3个,国防、省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等4-6个,国防及省部级科研平台5-8个。
10.推动产学研合作,积极推动和参与产业园建设,增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力争核三力公司2-3年内上市。
十大改革是:
1.大力推进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全面推行目标管理,推进管理重心下移,充分调动校院两级办学的积极性。
2.深化人事聘用制度改革,整合实施“船山人才工程”,创新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建设一支高水平师资队伍和10个左右高水平科技创新团队。
3.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实行分类管理、分类考核、分类取酬,构建以岗定薪、以绩取酬的绩效薪酬体系,实现优质优酬。
4.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倡导现代大学教育教学理念,培养高水平创新创业人才。
5.深化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扩大脱产读研比例,严格控制在职读研人数,提高培养质量。
6.大力推进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加大优秀成果奖励力度,激发各类人员科技创新活力。
7.大力推进干部制度改革,着力提高管理队伍专业化水平和执行力,完善领导干部选拔、任用、考核和退出机制,实行末位淘汰。
8.深化国际合作体制机制改革,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
9.深化后勤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提升后勤服务质量与管理效益。
10.深化附属医院体制机制改革,实现医疗、教学、科研协调发展。
十大民生是:
1.建立科学合理、与学校发展地位相称的薪酬收入年增长机制,使教职工年收入位居省属高校前列。
2.建设好雨母校区青年教师宿舍,大力推进红湘校区家属区、教学区的水电、道路、管网等校园基础设施提质改造。
3.建设智慧校园,实现校园无线网络全覆盖,完善移动数字图书资料信息平台,建成惠及全校师生的网络教学、工作和生活的信息化支撑服务体系。
4.按照绿色、美丽、智慧、宜居的校园建设要求,基本完成雨母校区建设。
5.分期分批维修改造学生宿舍和教学楼,改善学生住宿、学习条件,完成空调进宿舍、进教室。
6.完善大学生资助体系,落实经济困难学生“双助”计划。
7.加强创新创业平台建设,建立健全以质量为导向的分专业高端就业市场平台、就业信息化服务平台,进一步提高学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8.建好放心课程库,提高课时费标准,实现课程教学的优质优酬。
9.做好离退休工作,完善离退休活动场地、教职工之家,使老同志“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为”。
10.关心关爱教职工身体健康,健全教职工大病互助机制,建成让师生受益的文娱体育场馆,继续办好幸福午餐。
为实现以上目标,学校将重点推进以下七个方面工作:
(一)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凝聚学校发展共识
思想不解放,改革难落实;观念不转变,行动难跟上。面对新要求、新机遇、新挑战,我们要顺利度过爬坡过坎的艰难期,加快推进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建设,就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就必须做到“四破四立”:一是破思想僵化、墨守成规、固步自封的旧思维,立开拓进取、开放创新的新精神。二是要破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不敢担当的旧习气,立敢想敢干、敢于担当的新作风。三是要破小富即安、满足现状、不思进取的旧观念,立干大事业、求大发展的新思想。四是要破应付对付、敷衍了事的旧心态,立创先争优、精益求精的新意识。
我们只有把竞争意识树得更牢,把创新活力激化更足,把发展环境建得更优,不断挖掘发展新潜能,打造竞争新优势,才能把学校党委提出的新思想新观念转变为全校师生的共同价值追求,增强全校师生干事创业的信心和力量,才能为学校又好又快的发展铺平道路,才能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才能开创我校美好的明天。
(二)夯实人才队伍之基,走内涵发展之路
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后,实现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的转变,坚持内涵发展是必然选择。走内涵发展之路就是要强调发展的质量和效率,就是要坚持特色发展、创新发展,就是要坚持人才强校、品质立校,加强学科专业建设和创新能力建设,把人才培养做实、把科学研究做实、把服务社会做实。
人才是学校最重要的资源,是最重要的内涵。人事改革是一切改革的发动机,要坚持两条腿走路,一方面要引进人才,另一方面要珍惜与培养现有人才。要通过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培养造就一支德才兼备、结构优良、精干高效、富有创新精神的高水平人才队伍和学科团队,这是学校各项事业发展的基础。
1.深化人事聘用制度改革,实现师资队伍的增量提质
深入推进全员合同聘用制,充分发挥事业编制资源的作用,采用编制内和非编聘用合同相结合的方式,加大师资引进力度,引进300名以上博士,使校内教师总量达到教育部所规定的办学基本要求。
突出岗位职责导向,实施专业技术岗位人员分类管理、分类考核、分类取酬。教师岗位设置教研型、科研型、教学型教师岗位,探索试行教师预聘、长聘机制。采取多种方式,加强实验技术队伍建设。探索实行校内职称内聘制度改革。
全面推进辅导员聘用、考核、退出机制制度改革,加强辅导员职业能力建设,建设一支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的高素质辅导员队伍。积极推行教育职员制度,构建管理岗位教育职员选任、管理、考核、晋升与退出等机制,切实推进管理人员专业化建设。
全面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与国际视野。采用招聘与在职培养相结合的手段,使编制内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教师占60%以上,特色优势学科实现青年教师博士化。通过国家留学基金项目、学校公派、学科合作科研与学术交流等方式,使特色优势学科中具有海外学习经历与国际视野的中青年教师占比达到50%,其它专业达到30%左右。
全面提升工程类专业师资的工程经历,通过有计划的派出去、请进来、产学研用结合等措施,使具有行业工作经历教师的比例达70%以上。
2.创新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建设一支高水平师资队伍
以服务于“双一流”为目标,以高水平团队建设为抓手,要不惜一切代价引进人才,强特色、补短板,要以领军人才、学科带头人为龙头,以思想素质好、潜力大的中青年骨干教师和优秀博士为重点,引进与培养相结合,通过全面实施“我校船山人才工程”,积极推进“我校高水平拔尖人才引进实施办法”和“优秀博士引进计划”,积极推进“南华名医计划”,构建学校高水平人才队伍体系。
到2020年,引进和培养10名左右能带领学科或团队达到国内一流水平的科技领军人才、50名左右能带领和促进本学科或团队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并产出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学术成果的高水平学科带头人、200名左右潜心教学、科研与医疗工作并在国内本学科领域有一定影响度和发展潜力的青年骨干人才。
3.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构建以岗定薪、以绩取酬的绩效薪酬体系
构建以岗位绩效工资为主体、协议工资制和项目工资制为补充的多元收入分配体系。
对编制内教职工实施绩效工资制,对非事业编制内的教职工实行合同制协议工资,对于特殊的高层次人才,探索实行年薪制。
建立、完善以岗位设置和聘任为基础,以业绩贡献和能力水平为导向,以目标管理和目标考核为重点的绩效薪酬体系。合理控制人员之间的收入差距,实现优绩优酬。
4.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打造“四有”教师队伍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有”教师标准,加强教师思想品德和业务能力的培养,切实落实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在教师考核中突出师德目标的导向机制,在教师职务晋升与聘任、评先评奖、人才遴选与业务进修等工作中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建设一支“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教师队伍。
(三)以专业综合评价为抓手,加强教学建设,深化教学改革,把人才培养做实
突出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以培养高水平创新创业人才为目标, 以专业综合评价为抓手,以一流的课程建设、一流的专业建设、一流的教学条件建设为基础,以深化改革为动力,着力培养具有国家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各类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优秀人才,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把人才培养做实。
1.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培养高水平创新创业人才
人才培养是学校的中心工作,要坚持问题导向,不断释放发展动力,要将人才培养的政策措施落到实处,将立德树人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将教育教学的新理念落到实处,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起来,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一是实施优质生源提升计划,做好高考综合改革下的招生工作;提高研究生招生选拔质量,完善学术学位研究生与专业学位研究生分类选拔机制。
二是积极推进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创建具有示范意义的卓越工程师培养基地,试点“4+2”或“4+1+2”的本科-工程硕士一贯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形成有特色的工程教育培养体系和工程教育模式。深入推进卓越医生培养计划,做好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改革工作。
三是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计划,建设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完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建立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大力推进启发式、研讨式、参与式和项目化教学改革,扩大小班教学覆盖面;探索推进多学科融合型人才培养改革,大力推进科教协同、产教协同医教协同,全方位育人。建立专兼职结合的创新创业导师队伍,构建完善院校两级、校内外结合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体系,完善创新创业实践教学体系;建立创新创业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深化学分制改革,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
四是深化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扩大脱产读研比例,严格控制在职读研人数。完善研究生培养的阶段认定及评价考核制度,进一步推进学科交叉培养研究生制度。
五是大力加强大学文化建设,创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事务管理和成长服务工作体系,发挥文化的教化育人功能,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
2.加强课程建设,构建一流的课程体系
课程是教学的基本细胞,是教学的关键。要按照“扩充数量、丰富类型、重在实效、打造精品”的思路,大力加强课程建设,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一是增加课程开设门数。开设的课程门数是衡量一所高校实力的重要体现。国内高水平大学一般都达到6-7千门课程,国际一流大学更是超过万门。要采取有力措施,鼓励教师开好课、多开课,加强资源共享,使课程开设数量达到3000门以上。
二是丰富课程类型。加强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建设50门创新创业课程、20门企业课程,积极引进海外课程,开设200门以上新生研讨课、专业研讨课和学科前沿等课程。大力推进研讨式课堂教学改革,积极探索PBL、CBL、TBL等教学方法,建成200门教学模式改革示范课程。加强双语课程建设,建设20门左右高水平校级双语精品课程。深化研究生课程体系改革,建设50门通识课程,300件教学案例。
三是注重课程实效。高质量的课程是教学质量的保证,要加大建设力度,加强教学环节管理和质量监控评价,通过2-3年的努力,建立一个覆盖主要的公共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程,受学生欢迎、让社会满意、让学校放心的课程库;建立健全以质量为导向的教学报酬制度,提高课时费标准。
四是打造精品开放课程。建立在线开放课程学习认证和学分认定制度,推出一批资源共享的慕课、视频公开课等在线开放课程,力争立项3-6门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成5-8门省级精品开放课程,5门省级研究生精品开放课程。
3.加强专业、学位点建设,构建一流的专业体系
按照“控制数量、优化结构、凝炼特色、打造品牌”的思路,以扎实推进湖南省专业综合评价为契机,加强专业建设。根据社会需求和学校教学条件,全校专业控制在80个左右,积极有序地推进大类招生培养,积极探索专业动态调整管理办法,合理规划各专业招生规模,对水平不高、社会需求前景不好、对学校主体专业学科支撑不明显的专业进行调整改造或停办。
依托学校特色品牌优势学科,以优化专业群结构为重点,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学科交叉专业、社会和行业急需的布点空白专业。
按照国内一流、具有国际影响的标准,推进核工程与核技术、临床医学、安全工程、矿物资源工程等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力争建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专业;采用校级立项方式,鼓励各学院自主开展专业综合改革。按照省内一流的标准,加强具有重点学科支撑、社会需求前景好的骨干专业群建设,力争20个以上专业位居省属高校前列。
进一步加强学位点建设,优化学位授权点类型、结构与布局,进一步提升优势与重点学科领域人才培养层次。积极拓展工程硕士授权领域与文、法、经济、管理及艺术等专业学位授权类别,力争实现二级学科学位点的顺利升级,扎实做好土木工程、临床医学等学科申报博士点的培育工作,实现博士学位授权点的新突破,逐步形成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协调发展的良好格局。建设省属一流硕士学位点6个以上,省属前列硕士学位点12个以上。
4.加强教学设施建设,构建一流的教学条件保障体系
按照学校的总体发展目标,规划落实好两个校区的教学功能布局,高质量规划建设好教室、实验室及体育场馆,建成省内一流的教学设施平台。
加强学院专业实验室和创新实验室建设,加强校级公共教学实验平台建设,将计算中心打造成全校性信息技术实践中心,将临床技能中心建设成省内一流的教学与培训中心,将工程训练中心建设成省内一流的工程实践中心,积极争取与国内外高科技企业联合建设实验室,加强校内外实践育人创新基地建设,建立3个以上辐射珠三角、长三角以及长沙高新开发区的校外实践基地,把专业学习和实践性教学环节做实。
加强标志性核心指标建设,力争“十三五”国家级省级教学示范中心、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校企合作基地、综合性临床技能培训中心等本科教学工程建设项目数及建设水平位居省属高校第一方阵。
5.加强教学质量监控,构建一流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抓好学校内部质量监控体系建设,健全教学环节全覆盖、教职员工全员参与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完善能及时发现问题、有效解决问题的教学质量监控运行机制。要用常态化的数据评估各学院工作,评估结果要有一定的约束力。
完善评教评学制度,注重教师和学生对教学工作的评价。要评选出一批受学生欢迎的教学名师和学生心中最热爱的老师,要象对待科研、论文奖励一样,加大对教学名师和最受学生欢迎教师的奖励力度。积极开展学生满意度调查,注重用人单位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建立健全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以及用户参与的社会评价机制。
6.加强教学成果培育,冲击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积极营造民主、开放、共享的教学研究文化,抓好省级及其以上教改课题和成果的申报与管理,力争获得省级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重大招标课题,力争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达到100项(其中重点课题达到10项)、省教改课题达到150项;力争国家级规划课题达到10项。
抓好国家级教学成果培育建设,根据学校特色和有成效的做法,凝练成果,力争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四)以学科水平评估为抓手,提升ESI标志性创新能力,把科学研究做实,把服务社会做实
学科点评估排名牵涉到学校的生存与发展、牵涉到学校的荣誉与地位、牵涉到全校教职员工特别是各个学科、每位同志的切身利益。要层层传导压力,落实各自责任。要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行业和地方产业发展重点为导向,以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为目标,按照“建基地、构团队、抓项目、出成果”的发展思路,以ESI评价体系为参考,以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为契机,以评促建,狠抓内涵建设,分批推进学科评估,提升科研创新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把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做实。
1.强化内涵,彰显特色,争创一流学科
要牢固树立特色办学意识,继续做强“核特色、医品牌”,推动学校“核特色、医品牌”和各个学科的协同发展。要以第四轮学科评估为契机,设定学科发展目标,优化学科布局,凝炼学科方向,实施“确保特色、重点突破、交叉协同、动态调整”的学科建设与运行机制,构建以高层次项目和高水平成果为关键考核指标的一级学科评价体系,提升学科建设整体水平。
一是以国防事业、新能源产业发展为牵引,牢固树立核特色的彰显是学校发展的战略需求的思想观念,采取切实措施巩固和扩大我校核特色学科在全国的比较优势,大力提升核科学与技术、矿业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等学科的核心竞争力,建设国家一流学科1-2个,建成省一流学科1-2个,建设国防特色学科4-6个,打造优势学科群,进一步把核类学科做强、做实。
二是以重大疾病研究与防治和生物医药发展需求为导向,牢固树立医学教育是我校品牌学科的思想观念,发挥医科学科的区域优势,重点打造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学科核心品牌,提升药学、公卫、护理等学科水平,建设国家一流学科1个,建成省一流学科1-2个,保持临床医学ESI排名全球前1%。
三是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抓住节能环保、先进装备、信息和新材料产业发展的契机,加强机械、土木、电气、化工、信息、经济、管理等传统优势学科建设,巩固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基础,建设一批省级重点学科和省级重点实验室,力争1-2个学科进入ESI排名全球前1%。
四是以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要在人文社科领域凝练方向、突出特色、形成优势、打造品牌,要抓好文学、艺术、哲学、法学等学科建设,着力构建特色鲜明、协同发展的人文社科学科格局,使之成为服务学校、地方和行业发展的思想库和智力库。
2.加大合作,协同创新,打造高水平的科研平台和科研团队
加强学校科研实验室的整合,建成工科、医科2个公共科研平台,建立一批高水平的公共科研实验平台、高性能计算平台,实现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开放。充分发挥部省共建平台作用,加大与军工集团、核集团及医疗卫生企业的交流合作力度,大力开展协同合作,建设好国家级“核应急宣传和培训基地”、“核应急医学救援分队”,建设好核行业实验室,提升行业影响力和服务能力;实现国字号科研平台的新突破,创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等科研平台,新增国防、省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等4-6个。
对接国家行业重大需求,加强交叉集成,以协同创新平台建设为抓手,按照“大力引进团队、着手培育团队、鼓励组建团队,积极参与团队”的思路,结合学校“核、医、环保”等重点研究领域,建立一支以科研为主的专职科研队伍。加大对学术带头人和科技领军人才的培养,积极推动高水平团队整体引进;继续支持建设20个左右的校级创新团队,鼓励倡导组建跨学科团队,积极培育国家级创新团队。以省部级重点科研基地为平台,积极参与“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实施“引智工程”,加大力度聘请国内外各学科专业高水平的兼职教授,带动我校各个学科专业发展,实现国字号科研人才新的突破。
3.推进项目、成果和创新能力建设,扩大科研影响力
深化科研创新激励机制改革,改变重立项、轻管理、缺成果的现象,构建重成果、重创新、重应用的科研评价体系与资源配置机制,加强标志性成果的建设,实施目标管理,实行科研工作量化考核与标志性成果考核相结合的科研评价机制,提升科研创新能力。
立足于国家、行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充分挖掘学校科研潜力,加强与国内外高水平科研机构合作,力争在新能源、新材料及装备、新药创制、疾病研究与防治等领域获得国家重大专项和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资助,力争获得国家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300项以上;加强军工科研能力建设,力争获得国防项目8-12项;积极开展国际科技合作,争取能产生国际影响的合作项目1-3项。
按照“科技进步奖重点抓协同,技术发明奖重点抓专利,自然科学奖重点抓论文,人文社科奖重点抓著作”的思路,按层次、分批次进行成果培育,确保获得省部级科技成果奖15-20项,实现省部级科技成果一等奖的突破,实现国字号科研成果和奖项的新突破。
4.突出特色,积极推动和参与科技产业园建设,服务社会,助推地方经济发展
深入推进科研管理与服务机制改革,加强与行业、企业的全方位合作,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加坚强的科技支撑、人才保障和创新源泉。要产出更多的高水平成果,为我国国防科技事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重振南华在核工业领域的影响和声誉。要重视补短板问题,提高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加大与企业的联系,研究企业的关键技术问题,在横向课题研究成果上有所突破。每个学科专业都要努力与3-5个大中型企业有稳定的合作,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
完善科研成果转移转化及社会服务管理办法,设立产学研合作基金、成果转化和企业孵化基金,积极引进天使基金,积极构建区域产学研联盟,拓展产学研的深度与广度;鼓励教师创新创业,实现自主成果转化;加强与企业深度合作,促进学校科研成果技术产业化;积极参与企业新产品开发和技术更新,鼓励企业和科研院所积极参与学校的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实现合作共赢。
大力支持核三力公司发展,使之成为学校服务社会的重要力量。鼓励核三力公司抓住国家环境治理和核电军工产业大发展的重要机遇,依托和结合学校优势学科,开拓出有竞争优势、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兴产业领域;抓住资本和产业两个市场,按照市场经济规律,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力争2-3年内上市。
加强与中核集团公司的联系与合作,协同参与272厂铀资源科技产业基地建设;推进工业4.0产业示范区、科技产业园、创新创业研究院/互联网+学院建设。
依托学校传统优势学科,加强智库建设。构建高水平智库专家队伍,开展战略和政策研究,为国防、核工业、省市地方政府决策提供智力支持,打造特色鲜明、结构合理、形式多样的南华智库品牌。
(五)以深化综合改革为引擎,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坚持问题导向,以全面深化新一轮综合改革作为学校发展的强大引擎,进一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教学科研制度、校院两级管理体制、合作办学体制、附属医院体制机制等一系列改革。要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使我校治理体系基本完善,治理能力大幅提升,办学活力极大激发,发展动力显著增强,出人才、出成果、出特色、出效益,圆满完成“十三五”升级发展的目标任务。
1.健全完善现代大学制度体系
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坚持民主集中制,全面推进依法治校,以《我校章程》为依据,制定好章程实施细则,正确处理好党委、行政、学术和民主等多种权力的关系,理顺权力运行机制,加快建立以“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为框架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体系。
优化教学、管理机构设置,健全教代会、工会、学生会等群学组织,加强信息公开和沟通反馈,保障师生参与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积极推进社会参与办学,实现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2.深化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
以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和转换机关职能为核心,按照事权相宜和权责对应的原则,推进管理重心下移,建立健全以院系为主体的两级管理体制。
全面实行目标管理,将学院目标责任制、目标考核制、绩效评价以及对学院领导班子的任期考核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决策科学、职责明确、管理规范、权责统一、监督有效的运行机制,充分发挥院系改革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增强管理的活力。
3.深化合作办学体制改革
坚持服务国家、行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办学面向,推进校地合作、校企合作,充分激发办学活力,努力提高办学效益。完善理事会制度,不断优化校友会工作机制。
按照国家教育部关于独立学院有关政策要求,积极探索船山学院合作办学机制,扩大办学空间,努力提升办学质量。探索改革非学历教育培训模式,改革继续教育管理体制和教育手段,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实现继续教育科学发展。
4.深化国际合作体制机制改革
积极有序推进留学生教育,打造“留学南华”品牌。稳步提高招生数量和质量,优化生源国别,扩大招生专业数量,优化专业结构,以工科和经管类专业为重点,采取有力措施,使招收留学生本科专业达到10个左右、研究生学位点达到20个左右,力争在校生人数达到1000人。
探索国际合作人才培养的有效路径,建立健全中外合作办学和境外办学机制,鼓励学生海外交换学习,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争取创办孔子学院和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争取获批中外合作办学本科项目3-4个。
5.深化附属医院体制机制改革
以国家公立医院改革、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和湖南省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等文件精神为指导,大力实施“附属医院实力提升计划”,着力推进附属医院改革。坚持质量立院、人才兴院、学科强院,实施开门办院战略,走内涵发展道路,实现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大力推进“南华名医工程”,着力培养一批医德高尚、技术精湛,在全省、全国乃至世界都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名医,进一步巩固和提升附属医院品牌。进一步强化教学、科研工作在附属医院的地位和作用,强化科教工作在附属医院考核的权重,强化学校党委在附属医院班子建设和中层干部选拔、教育、管理中的作用,全面提高附属医院临床教学、科研和管理水平。
(六)以着力改善民生为重点,提升师生员工的幸福指数
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切实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更加贴心的关怀、更加诚恳的态度、更加务实的举措,全心全意为师生员工办实事、办好事、解难事,努力提升师生的归属感、获得感和幸福感。
1.统筹推进民生工作
统筹民生改善与事业发展的关系,建立科学合理的薪酬收入年增长机制,切实提高教职员工特别是青年教师的待遇。
建设好雨母校区青年教师宿舍;全面改善学生住宿、生活条件,完成空调进宿舍、进教室。完成红湘校区家属区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探索实施教学区、行政办公区、学生宿舍区等物业社会化改革,优化师生员工学习、工作、生活环境。
适应国家人口老龄化和社会养老保险改革新形势,改进离退休管理服务方式,优化离退休人员帮扶机制,发挥老同志在增添正能量中的积极作用,不断增强老同志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共享感。
完善大学生创业资助体系和学生个性化资助平台,落实经济困难学生“双助”计划。健全大学生成长服务体系,加大对优秀学生的奖励力度;建设全校性的心理危机干预中心,推进特色成长辅导室建设,提升学生身心健康水平。完善以质量为导向的分专业高端就业市场平台、就业信息化服务平台建设,进一步提高学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按照绿色、美丽、智慧、宜居的校园建设原则,拓宽融资渠道,高标准精心设计,精心施工,打造精品工程,百年建筑,基本完成雨母校区建设。大力推进以红湘校区“两山两园”(卧虎山、西山、桃溪园、东园)为代表的环境提质改造。按照文明校园、文化校园、科技校园、平安校园的校园管理要求,加强对校园的完善、管理和维护,为师生员工营造一个安全舒适的校园环境。
全面提升信息化基础支撑能力,全面建成覆盖教室、实验室、办公室、图书馆等教学设施和学生宿舍的楼栋万兆双链路校园主干网络,有效提升学校出口带宽至10G以上。大力推进“无线校园”建设,实现校园无线网络全覆盖,完善数字化图书资料信息平台建设,提升信息化管理和服务水平。
加快一卡通建设,积极推进消费、门禁等系统建设;加强校园监控系统建设,基本实现全覆盖;加强教学、科研、管理数字化集成系统建设,构建一站式网上服务平台;大力推进“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构建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全面建成惠及全校师生的网络教学、工作和生活的信息化支撑服务体系,建设智慧校园。
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勤勉务实、甘于奉献、刚健自强、敢为人先”的南华精神,传承“事业高于一切、责任重于一切、严细融入一切、进取成就一切”的核工业精神,发扬“道德高尚、医术精湛、仁爱淳良”的医学精神,树立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
着力加强传统文化建设,传承核文化、医文化,以60周年校庆为契机,建好校史馆、特色馆、成就馆;推出以“五个一百”工程为代表的校园文化精品,推进红湘校区广场南、北路学科特色文化长廊建设,形成一批高层次的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
加强学术文化建设,建设好“船山大讲堂”,努力营造一个鼓励教师和学术团队真做学问、做真学问、真想做学问、做高深学问、潜心做学问的良好学术氛围,努力营造崇尚学术、尊重人才、多出精品的文化氛围,树立一批求真追远的先进典型。
加强服务文化建设,转变服务观念,改善服务态度,提高服务质量,带着爱去改善教学、管理和服务。
加强执行力文化建设,解决好不敢担当、不作为的问题。树立“不作为是腐败,慢作为是懈怠,乱作为是犯罪”的思想观念,提倡雷厉风行的办事作风。
4.提高后勤服务质量
以推进精细化管理为抓手,建立岗位明晰、效益优先、兼顾公平的激励机制,提高后勤服务质量,打造平安、绿色、高效、阳光后勤。稳步推进后勤管理和服务体制改革,逐步实现学校由自办后勤为主向选后勤、监管后勤为主的转变。
(七)以强化党的建设为政治保障,开启创建特色鲜明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新征程
按照“一基三实”、“一路三建”发展思路,深化综合改革,全面实施学校“十三五”规划,提质升级,加快学校发展,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关键在各级领导班子和各级干部。要贯彻落实“全面从严治党”战略部署,全面加强学校党的建设工作,坚持“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抓党建”,铸就坚强核心,开启创建特色鲜明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新征程。
1.落实从严治党政治责任
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严肃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把严的要求贯彻全过程,做到真管真严、敢管敢严、长管长严。充分发挥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落实管党治党的主体责任,履行党章规定的各项职责。认真履行党委主体责任和党委书记党建工作第一责任人职责,层层传导压力,逐级承担责任,使全面从严治党成为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的自觉行动。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坚持有责必问、问责必严,唤醒责任意识,激发担当精神,永葆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切实做到对党忠诚、为党分忧、为党担责、为党尽责。
2.牢牢把握意识形态主动权
大力加强宣传思想工作,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校师生头脑,不断增强全校师生的理论认同、政治认同和情感认同,引导全校师生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加强校院两级党委中心组学习,发挥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把握马克思主义学院入选首批省级重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机构的新机遇,着力培养一批名师、名课堂、名课程,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为学校升级发展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
3.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
以“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等为契机,加强基层党建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健全党建工作责任制,实施二级党委(党总支)负责人党建工作述职制度。建立健全党务工作激励保障机制,创新基层党组织党建工作方式方法,深化和拓展党支部活动项目,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4.加强干部队伍建设
坚持新时期好干部标准,着力提高管理队伍专业化水平和执行力,进一步完善领导干部选拔考核和教育培养机制。加强后备干部队伍建设,注重优秀年轻干部和党外代表人士培养选拔。强化对领导干部的教育、培训、监督和考核。引进学生评价考核机制,引入负面反映清单机制,建立量化的干部考核考评机制,使考核的内容和方法科学化客观化,并加大考核结果应用的力度,实行考核末位淘汰。要让人品好、素质高、能干事、能干成事的人有平台,让那些老老实实、脚踏实地、热爱学校、关心学校的人有出彩的机会,有上升的空间,真正营造一个公平、公正、公开的良好环境,形成良好的用人导向和制度环境。
5.持续推进党风廉政建设
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党委主体责任和纪委的监督责任,认真贯彻执行廉洁自律准则和党纪处分条例,强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风险防控和排查,强化附属医院廉洁风险检查和防控。做好专项整治工作,严肃查处违法违纪行为。
6.加强工会、共青团、统战、离退休工作
加强民主管理,进一步推进二级教代会的制度建设。加强群团组织建设,团结好党外代表人士和党外干部,积极开展“同心”工程。努力做好离退休工作,坚持尊重老同志、关心老同志、帮助老同志,切实解决他们的困难。
7.加强维护安全稳定工作
落实好稳定第一责任,切实增强法治观念和责任意识,大力推进依法治校工作,创建湖南省“依法治校示范学校”。认真处理好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妥善处理学校发展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切实抓好校园的政治稳定和社会治安,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形成同心同德、奋发向上的良好氛围。
各位代表,同志们,“双一流”建设的号角已经吹响,坚持立德树人,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是我们肩负的历史使命。让我们秉承“明德、博学、求是、致远”的校训,发扬“勤勉务实、甘于奉献、刚健自强、敢为人先”的南华精神,坚持“核特色、医品牌”的办学特色不动摇,认真贯彻“一基三实”、“一路三建”的发展思路,以更加宽广的视野、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加务实的作风,深化改革,提质升级,为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打造我校发展升级版而努力奋斗!
名词解释:
船山人才工程:到2020年,引进和培养10名左右能带领学科或团队达到国内一流水平的战略主导人才、50名左右能带领和促进本学科或团队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并产出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学术成果的学科带头人、200名左右潜心教学科研与医疗工作并在国内本学科领域有一定影响度和发展潜力的青年骨干人才。
ESI: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简称ESI),是世界普遍采用的科研表现评价工具。是衡量科学研究绩效、跟踪科学发展趋势的基本分析评价工具,它是基于汤森路透Web of Science(SCIE/SSCI)所收录的全球11000多种学术期刊的1000多万条文献记录而建立的计量分析数据库。目前,ESI已成为当今世界范围内普遍用以评价高校、学术机构、国家/地区国际学术水平及影响力的重要评价指标工具之一,其数据库以学科分门别类(共分22个学科),采集面覆盖全球几万乃至十几万家不同研究单位的学科。
教育职员制:教育职员是指在学校从事管理工作的人员。高等学校职员职级是反映管理岗位层次,类别和职员专业水平,工作能力的标志。根据高等学校的实际,高等学校职员职级分为三个职等和十个职级。其中一,二,三,四,五级为高级职员,六,七,八级为中级职员,九,十级为初级职员。各级职员有明确的岗位职责,任职条件和任期。
全员聘用制度:是学校与教职工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建立起的一种契约关系,其宗旨在于:按需设岗、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聘用、严格考核、合同管理。是实现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由重身份、重评审、重资格转向重岗位、重职责、重聘任的重要措施。是结合高校不同岗位工作特点、对人员实行合理聘任、分类管理的有效措施,是现代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在高校人事管理中的灵活应用。
岗位管理制度:指的是对于不同工作岗位及其人员的管理制度。
教师预聘-长聘制:所谓“预聘—长聘”制,就是要求预聘教师在经历五六年的考核期后,才能成为长聘教师。这是一种符合教师成长规律,同时保障学术自由的制度。实行“预聘—长聘”制,是我国高校教师聘任制度改革的一次有价值的探索。在美国高校,一名新聘教师通常要经过五六年的严格考核、淘汰筛选,而被聘为终身教授之后,就拥有更大地从事自己感兴趣学术研究的空间和自由,学校如无正当理由,不得解聘教授。
PBL 教学法:即Problem-Based Learning, 是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 以小组讨论为形式,在辅导教师的参与下, 围绕某一问题进行研究的学习过程。PBL 是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 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方式。
CBL教学法:即Case Study Based Learning ,核心是“以案例为先导, 以问题为基础, 以学生为主体, 以教师为主导”的小组讨论式教学。其特点是打破学科界限, 围绕问题编制综合课程, 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培养创新能力, 提高学生获取新知识、有效运用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为教学目标。
TBL教学法:即Team- based Learning , 是团队教学法,与通常所说的TBL 教学法(Task- based learning), 即任务式教学有所不同。以团队为基础的学习( Team-Based Learning, TBL)是在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 Problem-Based Learning, PBL) 教学模式上形成的一种新型成人教学模式。不像传统的以授课为基础的学习( Lecture-Based Learning, LBL) , TBL 不再以教师为主体, 而是以学生为主体, 是一种以团队为基础, 提倡学生自主学习, 以将学生培养成终身学习者为目标的新型教学模式。
五个一百:编辑100首中华励志经典诗词、100位影响中国历史进步的名人、100句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名言、100句修身励志的中外经典名言、100本中外经典名著。